凌晨两点,寒风在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旗策克口岸的暗夜中嘶吼,如无形鞭子抽打着戈壁。
苏泊淖尔苏木伊布图嘎查牧民巴图焦急地打来电话:“羊群…丢了…信号!”口岸唯一的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营业员在听到牧民的羊群丢失后,迅速翻身下床,毅然扎进浓稠如墨的暗夜,前往戈壁沙海深处,借助便携式信号增强器帮助巴图搜寻羊群身上的“移动耳标”信号。
一整晚,巴图一直焦急地盯着信号增强器微弱闪烁的光芒,直至东方地平线泛起第一缕灰白的晨光,信号指针终于坚定指向一处沙坳,疲惫的羊群正瑟瑟蜷缩在那里相互取暖。“孙经理,羊在,家就在!这次又多亏了您的帮忙!”巴图紧握着孙明皓冰冷的手,眼中已热泪滚烫。对策克口岸营业厅来说,深夜响应客户需求已是常态。
策克口岸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,是内蒙古西部重要的国家级全年性开放口岸,与蒙古国南戈壁省西伯库伦口岸相对,是我国西北地区连通国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、商贸中心、货物集散地和资源通道,承担着中、蒙两国之间进出口和旅客通行任务,也是“一带一路”重要运输节点之一。
多年来,为有效保障口岸工作人员、居民、通关人员的通信需求,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积极推进口岸网络建设,并设立首家通信营业厅——策克口岸营业厅。营业厅地处戈壁沙海,四名工作人员长年轮值坚守,这是四个人的团队,也是一个人的营业厅。戈壁每每遇到刮风,沙石都会噼里啪啦使劲地敲打着窗户,但独自坚守的移动人却从未退缩。
“我们经常很晚才能来这边,移动的工作人员经常半夜帮我们办卡、办业务,服务真得太好了!”来自蒙古国的货车司机吉雅感激地说道。
作为口岸营业厅,为适应蒙古国客户特殊的过境时间,营业厅主动调整服务节奏,将下班时间一次次推迟,营业时间一般从早上8:30到晚上10:00。即便深夜遇到紧急业务需求,工作人员也总是第一时间响应。为了更好地服务蒙古国客户,营业员还学习了简单的蒙语,厅内放置的“双语”宣传海报,都在无声诉说着服务的温度。
如今,策克口岸的出入境货车依然昼夜不停,营业厅的“服务地图”也在随着戈壁的地貌不断延伸。目前,其服务范围近11万平方公里,辐射周边3个乡镇、5个苏木的政府单位、厂矿企业及嘎查。
“村里谁家遇到网络问题,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常常上门解决,很多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,他们就手把手教,还帮助办业务、讲反诈知识。他们每次往返苏木嘎查一趟就要走500多公里,真的让我们十分感动!”牧民巴图感触道。
这样的服务,从未止步于营业厅的四壁之内,更像是一座永不停歇的“移动驿站”。工作人员常常主动驱车深入各个苏木嘎查,为牧民办理业务,还带去购机直降、国补等一系列惠民政策,不仅送去了实惠,更在客户最需要的时候提供了优质的“心级服务”。
而在企业客户看来,中国移动带来的不仅是信号,更是发展的机遇。“我们矿场上年轻人多,对信息化需求特别大,以前因为信号不好,很多年轻人待不住,现在中国移动帮我们接入了互联网专线G信号全面覆盖,大家再也不用为上网犯愁,跟家人联系也方便多了!”昊鑫矿业有限公司的毛厂长高兴地介绍。
与此同时,移动通信技术也在赋能口岸通关的智能化升级。“近年来,随着口岸贸易持续增长,传统通关方式暴露出人力成本高、效率低、安全隐患等痛点。我们此前与内蒙古公司合作开展了‘5G+无人驾驶’一期项目,依托中国移动5G专网,实现了集装箱运输车辆的精准停靠、停车避让和远程操控,出入境车辆的通关效率大幅提升。目前,我们正在就国际跨境信号传输业务的二期合作进行深入对接。”内蒙古中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李总补充道。
由于地处偏远戈壁,周边企业普遍面临交通不便、办事通关困难等问题。为此,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工作人员常常带领设计院的同事主动走访、摸排企业需求,量身定制通信解决方案,持续为边境经济注入数智活力。
十多年来,在这片辽阔而寂静的土地上,内蒙古移动人往往是孤独的守夜者,但他们从不是独行者——这里的百姓早已把他们当作亲人、朋友。他们以“心级服务”破译沟通密码,用脚步丈量信号盲区,在风沙最烈处守护着无形却至关重要的通信生命线。他们传递的,不仅是信号,更是服务的温度与通信事业最深沉的诺言。(孟欣)
免责申明:本文为商业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